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09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独孤姓起源一
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大多数实属冒充刘汉宗室。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刘姓没入独孤部。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藩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已由辽西迁居于西北地区的鲜卑民族拓拔部崛起,到西晋时期,屠各部主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道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并与拓拔部贵族世代联姻,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之一,也是北魏王朝建立后的三十六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有的则改为单字姓独或姓孤,当然仍有保留复姓独孤氏的为数不多的分支。目前存在的复姓“独孤”人口约不足百人,定居在内蒙及境外。
独孤姓起源二
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寔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其中的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独孤姓起源三
来自赐姓:《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赐姓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其部将家族和家仆也要跟从改姓,其中改独孤姓的有李楷,李盛,李屯,高颎,杨突,高宾,韩雄等,其实远在匈奴汉国时,就有刘渊强迫刘姓汉人改独孤姓,他们成为了汉族独孤姓的始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独孤姓望居河南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汉阳郡或陇西郡(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百家姓流传至广,然几经变迁,跟许多复姓(如欧阳、宇文、端木、上官、司马、东方、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等)一样已经简化为单姓,同样的“独孤”姓也简化为“独”姓,历史名人独孤信曾任秦州刺史,传承现在甘肃礼县盐官独家川附近(古秦州界地)有万余人为独姓氏,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独孤一脉比较聚居的地区。
独孤姓几经历史变迁,关中多战乱,历史上族人避祸多迁徙至陇右。传承至今,跟许多复姓一样已经更改为单姓-独氏,甘肃礼县盐官附近有万余人姓独氏,祁山附近独家川全村几乎全姓独,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独孤一脉比较聚居的地区,今天该地仍留存宗族庙宇,每年定期族人在家神庙(家族祠堂)举行祭祀仪式,缅怀先祖。
另外,据说在河北唐山和广东广州都有独氏(由独孤姓演化而来)族人后裔少数分布。
据史料记载,现在居百家姓第四大姓的刘姓一部也是由独孤姓演化而来。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汉阳郡或陇西郡(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著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地界,为秦人发迹之地-西垂,今天的甘肃陇南东北附近。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西魏改名汉阳县,属南秦州。约西魏、北周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成州置,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礼县、西和县及成县西北部地。
河南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一、 独孤(獨孤)dú gū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2、又云:“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
3、又云:“独孤楷本姓李氏也。”又云:“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二、 独孤(獨孤)
独孤姓起源:
1、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
2、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
3、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
独孤姓名人:
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
郡望:高阳。
变化:后改为刘氏。
其他:
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
独孤姓古代名人
独孤信南北朝,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罗隋朝,字罗仁云中人也。父信,初仕魏为荆州刺史。武帝之入关也,信弃父母妻子西归长安,历职显贵,罗由是遂为高氏所囚。信后仕周为大司马。及信为宇文护所诛,罗始见释,寓居中山,孤贫无以自给。齐将独孤永业以宗族之故,见而哀之,为买田宅,遗以资畜。初,信入关之后,复娶二妻,郭氏生子六人,善、穆、藏、顺、陀、整,崔氏生献皇后。及齐亡,高祖为定州总管,献皇后遣人寻罗,得之,相见悲不自胜,侍御者皆泣。于是厚遗车马财物。未几,周武帝以罗功臣子,久沦异域,征拜楚安郡太守。以疾去官,归于京师。诸弟见罗少长贫贱,每轻侮之,不以兄礼事也。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及高祖为丞相,拜仪同,常置左右。既受禅,下诏追赠罗父信官爵曰:“褒德累行,往代通规,追远慎终,前王盛典。故柱国信,风宇高旷,独秀生民,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谋长策,道著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运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今景运初开,椒闱肃建,载怀涂山之义,无忘褒、纪之典。可赠太师、上柱国、冀定等十州刺史、赵国公,邑万户。”其诸弟以罗母没齐,先无夫人之号,不当承袭。上以问后,后曰:“罗诚嫡长,不可诬也。”于是袭爵赵国公。以其弟善为河内郡公,穆为金泉县公,藏为武平县公,陀为武喜县公,整为千牛备身。擢拜罗为左领左右将军,寻迁左卫将军,前后赏赐不可胜计。久而出为凉州总管,进位上柱国。仁寿中,征拜左武卫大将军。炀帝嗣位,改封蜀国公。未几,卒官,谥曰恭。
独孤伽罗隋朝,即文献皇后。北周大司马、上柱国独孤信之七女,河南洛阳人,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隋炀帝杨广的母亲。伽罗,梵语为Tagara,意为沉香木、奇楠香。北周孝闵帝元年,独孤信见故交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之嫡长子杨坚器宇轩昂、仪表不凡。故将十四岁的伽罗许配于他,杨坚时年十七。婚后月余,独孤信和北周权臣宇文护政斗失败被杀,全家流蜀,虽独孤伽罗以出嫁得免,但与其联姻的杨坚亦遭猜忌,不时有性命之忧。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为杨坚广结人缘、树立良好形象。杨坚和独孤伽罗两情相悦,夫妻誓无异生之子,共同渡过难关。独孤伽罗与隋文帝共育五子五女。分别为,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长女杨丽华、次女杨氏、三女杨氏、四女杨氏、五女杨阿五。周隋交替之际,独孤伽罗纵横政坛、果断出击,和杨坚开创隋朝基业。公元581年,杨坚建隋朝,即位三天后即册伽罗为皇后。伽罗雅好读书、识达古今,论事和隋文帝往往不谋而合,她对朝政“随则匡谏、多所弘益”,文帝对她既宠爱又信服,几乎是言听计从,宫中同尊帝后为“二圣”。开皇末年,独孤皇后在废长子皇太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的储君决策问题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由此引发史学界争议评价。仁寿二年病逝后,隋文帝不能忘情,迷信皇后升化为妙善菩萨,营造天下规模最大的佛寺为妻祈福,并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地下相会”。仁寿四年帝后合葬太陵,其全谥曰文献皇后。
独孤陀隋朝,字黎邪,独孤罗之弟。仕周胥附上士,坐父徙蜀郡十余年。宇文护被诛,始归长安。高祖受禅,拜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久之,出为郢州刺史,进位上大将军,累转延州刺史。好左道。其妻母先事猫鬼,因转入其家。上微闻而不之信也。会献皇后及杨素妻郑氏俱有疾,召医者视之,皆曰:“此猫鬼疾也。”上以陀后之异母弟,陀妻杨素之异母妹,由是意陀所为,阴令其兄穆以情喻之。上又避左右讽陀,陀言无有。上不悦,左转迁州刺史。出怨言。上令左仆射高颎、纳言苏威、大理正皇甫孝绪、大理丞杨远等杂治之。陀婢徐阿尼言,本从陀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陀尝从家中素酒,其妻曰:“无钱可酤。”陀因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钱也。”阿尼便咒之归。数日,猫鬼向素家。十一年,上初从并州还,陀于园中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皇后所,使多赐吾物。”阿尼复咒之,遂入宫中。杨远乃于门下外省遣阿尼呼猫鬼。阿尼于是夜中置香粥一盆,以匙扣而呼之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久之,阿尼色正青,若被牵曳者,云猫鬼已至。上以其事下公卿,奇章公牛弘曰:“妖由人兴,杀其人可以绝矣。”上令以犊车载陀夫妻,将赐死于其家。陀弟司勋侍中整诣阙求哀,于是免陀死,除名为民,以其妻杨氏为尼。先是,有人讼其母为人猫鬼所杀者,上以为妖妄,怒而遣之。及此,诏诛被讼行猫鬼家。经未几而卒。炀帝即位,追念舅氏,听以礼葬,乃下诏曰:“外氏衰祸,独孤陀不幸早世,迁卜有期。言念渭阳之情,追怀伤切,宜加礼命,允备哀荣。可赠正议大夫。”帝意犹不已,复下诏曰:“舅氏之尊,戚属斯重,而降年弗永,凋落相继。缅惟先往,宜崇徽秩。复赠银青光禄大夫。”有二子:延福、延寿。
独孤整隋朝,独孤陀之弟官至幽州刺史,大业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平乡侯。
独孤楷隋朝,字脩则,本姓李氏。父屯,从齐神武帝与周师战于沙苑,齐师败绩,因为柱国独孤信所禽,配为士伍,给使信家,渐得亲近,因赐姓独孤氏。楷少谨厚,便弄马槊,为宇文护执刀。数从征伐,赐爵广阿县公。拜右侍下大夫。从韦孝宽平淮南,以功赐子景云爵西河县公。隋文帝为丞相,进开府,领亲信兵。及受禅,拜右监门将军。进封汝阳郡公。仁寿初,出为原州总管。时蜀王秀镇益州,上徵之,犹豫未发。朝廷恐秀生变,拜楷益州总管,驰传代之。秀果有异志,楷讽谕久之,乃就路。楷察秀有悔色,因勒兵为备。秀至兴乐,去益州四十余里,将反袭楷,密使觇之,知不可犯而止。楷在益州,甚有惠政,蜀中父老于今称之。炀帝既位,转并州总管。遇疾丧明,上表乞骸骨。帝曰:“公先朝旧臣,卧以镇之,无劳躬亲簿领也。”以其长子凌云监省郡事。其见重如此。转长平太守。卒,谥曰恭。子凌云、平云、彦云,皆知名。
独孤盛隋朝,独孤楷之弟,性刚烈,有胆略。以落邸之旧,累迁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之乱,裴虔通引兵至成象殿,宿卫者皆释仗走。盛谓虔通曰:“何物兵?形势太异!”虔通曰:“事已然,不预将军事。”盛骂曰:“老贼,何物语!”不及被甲,与左右十余人逆拒之,为乱兵所杀。越王侗称制,赠光禄大夫、纪国公,谥曰武节。
独孤纂嗣隋末,独孤罗之子仕至河阳郡尉。纂弟武都,大业末,亦为河阳郡尉。庶长子开远,宇文化及之弑逆也,裴虔通率贼入成象殿,宿卫兵士皆从逆,开远时为千牛,与独孤盛力战于閤下,为贼所执,贼义而舍之。善后官至柱国。卒,子览嗣,仕至左候卫将军,大业末卒。
独孤机隋末,王世充的部下,在武德二年正月企图降唐,被王世充所杀。
独孤修德独孤机之子。621年,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王世充献于李渊,王世充因主动投降,而且李世民曾答应饶他全家性命,因而逃过一劫,李渊对他的处分是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由于押解人员还没有准备好,王世充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来了几个唐官称李渊有旨,要王世充接旨,王急忙出应,不料那几人立刻乱刀齐下,王世充的人生就此落幕。后来查明,那几人中带头的是唐定州刺史独孤修德,他的父亲独孤机是王世充的部下,在武德二年正月企图降唐,被王世充所杀,独孤修德杀王世充是为父报仇。
独孤及唐朝,诗人字至之,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独孤郁唐朝,翰林学士,是权德舆的女婿。宪宗赞叹独孤郁的才华说:“权德舆能够使独孤郁作女婿,我反而赶不上权德舆了吗?”在此之前,公主下嫁,都是选取皇家内外亲族以及功臣家的子弟。至此,宪宗才命令宰相选择公卿、大夫家的温文尔雅、可以置身清流的子弟。然而,各家多不愿意,只有杜佑的孙子司议郎杜没有推辞。秋季,七月,戊辰宪宗任命杜为殿中少监、驸马都尉,让他娶岐阳公主为妻。岐阳公主是宪宗的大女儿,为郭德妃所生。八月,癸巳,杜与岐阳公主成婚。岐阳公主举止贤淑,杜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行辈高于她的不只数十人,岐阳公主对待他们,谦恭随和,一概如同家里人的礼数,在二十年里,人们不曾因丝毫的嫌隙而指责她恃贵骄慢。才到杜家时,岐阳公主就与杜商议说:“皇上赐给我们的奴婢,是终究不肯屈从的,可以奏请皇上将他们收回去,我们自己再悉数购买出身低微、可以指使的奴婢吧。”自此,闺阁门户清静,连人们说话的声音都听不到。
独孤求败(金庸小说杜撰),对此姓氏一般很少见,最令人比较熟悉的人物,当属金庸小说里的独孤求败:
独孤皇后唐代,追封皇后,独孤信四女,唐高祖之母。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汉阳郡或陇西郡(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著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地界,为秦人发迹之地-西垂,今天的甘肃陇南东北附近。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西魏改名汉阳县,属南秦州。约西魏、北周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成州置,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礼县、西和县及成县西北部地。
河南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一、 独孤(獨孤)dú gū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2、又云:“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
3、又云:“独孤楷本姓李氏也。”又云:“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二、 独孤(獨孤)
独孤姓起源:
1、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
2、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
3、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
独孤姓名人:
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
郡望:高阳。
变化:后改为刘氏。
其他:
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
一、 独孤(獨孤)dú gū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2、又云:“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
3、又云:“独孤楷本姓李氏也。”又云:“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二、 独孤(獨孤)
独孤姓起源:
1、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
2、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
3、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
独孤姓名人:
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
郡望:高阳。
变化:后改为刘氏。
其他:
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
河南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汉阳堂:以望立堂。
一、 独孤(獨孤)dú gū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
1、本姓刘氏。北蕃右贤王之后。其先尚公主,因从母姓刘氏。后汉度辽将军刘时伯(按:《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为“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六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2、又云:“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此则由高氏所改。
3、又云:“独孤楷本姓李氏也。”又云:“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则知独孤氏或为李氏所改。”
二、 独孤(獨孤)
独孤姓起源:
1、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云:其先本姓刘,至北魏在北土分36部,有以独孤为氏者。又云:其先本姓刘氏,当为汉时北蕃右贤王刘去卑之先,尚汉公主,因从母姓刘氏。至北魏,独孤部居云中,因氏。又云:魏氏之初有36部,其先伏留屯为独孤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氏焉。
2、南北朝时周世宗赐渤海蓨人左祖暠姓独孤,见《周书·高宾传》。
3、本李姓,赐姓独孤,见《周书·独孤楷传》。
独孤姓名人:
独孤信,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秦州刺史,进封卫国公。
郡望:高阳。
变化:后改为刘氏。
其他:
独孤系屠各之异译,本匈奴单于贵族。自刘渊进窥中夏,遂冒称汉皇室之后,改姓刘氏。入北魏为三十六部之一,号独孤部,以部为氏。孝文南迁,依旧例改为刘氏。魏末又复旧姓。而亦有未复者,故匈奴刘氏与独孤氏并见于史册,为北朝盛族。后世氏姓学家谓独孤氏本姓刘氏,出自炎汉者,特为刘雄碑、独孤墓表等所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