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6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27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47 |
1995年 | 164 | 1987年 | 152 | 1982年 | 184 |
明朝 | 93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54 |
詹姓主要源自:姬姓。
詹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
詹姓起源二
其中一种最主要的说法是,詹姓出自姬姓。周朝,尤其是春秋时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国为氏,他们的子孙又以各种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孙以国或封地(邑)命氏,称为詹氏。詹文侯在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詹氏宗族谱牒,代有编纂。现存较早宗谱是元朝的《庆源詹氏族谱》,最早谱叙是载于《建峰詹氏宗谱》的《詹氏叙略》和《詹氏世系叙略》纂于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詹氏谱牒上承汉、唐家乘,下传宋、明族谱。
詹姓是百家姓最后一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是孙氏第四代外孙。”又载:“晋有詹嘉,郑有詹伯。”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秋时期,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省一带)、虢(今河南省郑州西北)、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等地。战国时楚(今湖北省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存以备考),东汉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溆浦南)蛮詹山。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
晋代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随着动乱的扩大,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今华东、华南、中南之地,其时入闽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名门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又起,时北地民众为避兵火,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辗转南下,寻求一方净土,詹姓子孙亦概莫能外,随之南迁,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队伍更为庞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之仙游,遂家于当地。两宋之际,詹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且多为南方人。
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谋生者。明末,满清军队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
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广东、江西、湖北、河北、广西等省为多。广西部份山区有詹氏居住!
龙山堂等。
一、 詹zh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氏。”“虞”指虞舜,即“尧舜禹”之舜;“詹”,古地名。《姓氏词典》称:“詹墟即今江西乐安。”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
2、其注引《姓苑》云:“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则此当以封号为氏,系出姬姓。
3、又称:“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
4、郑樵则云:“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宋朝为著姓。望出渤海、河间。”亦以邑为氏。唐代有詹必胜;明代有詹希原;近代有詹天佑。
二、 詹
詹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
詹姓起源:
1、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因以为氏。
2、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因以为氏,见《姓苑》。
3、系自芈姓。楚詹尹之后。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名人:
詹父,周大夫。
郡望:河间、渤海。
詹姓古代名人
詹嘉春秋,晋大夫,护国大将军。公元前614年(周顷王5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詹桓伯春秋,周大夫。公元前533年(周景王12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颖。王使詹桓伯辞于晋。詹桓伯慷慨陈词,成语“裂冠毁冕”和“拔本塞源”即出自他“辞于晋”这段话。
詹何战国,哲学家、道家,擅长术数。楚国隐者,有隐士高风,隐居河间,隐钓不仕。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弟子,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吕氏春秋》......故圣人听於无声,视於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詹敦仁五代,字君泽,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县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后退居仙游县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詹敦仁与詹琲父子封侯。
詹琲五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詹敦仁子,隐士。有文才,能诗。隐于凤山,号凤山山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曾向朝廷举荐他,他固辞不就。詹敦仁与詹琲父子封侯。
詹渊宋朝,建宁崇安人,官吏。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累迁监车辂院。
詹泮明朝,字少华,江西玉山人,官吏、诗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有《少华集》。
詹珪明朝,江西省鄱阳人,官吏。正德进士。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政,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
詹必胜唐末,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将领。昭宗大顺年间,王审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审知擢必胜为先锋兵马使,强攻城之西南,必胜冒矢石先登。城破,必胜殁于阵。
詹先野北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省)人,名士。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詹体仁宋朝,建宁浦城(今属福建省)人,大臣、名士。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詹师文南宋,建宁崇安人,词人。进士出身,任婺源尉时,捕盗有功,因调江西宪司检法官,治狱无冤。后归家,以词赋名于时。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
詹凤翔元末明初,江西乐安人,理学家、文学家。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同明朝,江西婺源人,字同文,初名书。幼颖异,遇乱,家黄州,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有《皇明宝训》、《詹同诗选》等。
詹徽明朝,江西婺源人,詹同之子,字资善。洪武十五年举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治事,为帝所奖任。然性险刻。李善长之死,徽有力焉。蓝玉下狱,语连徽及子尚宝丞绂,并坐诛。
詹方桂清朝,安徽省休宁人,字天木。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顺治二年,避居松罗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宠清朝,江西省婺源人,易学家、书画家。性聪慧,通晓阴阳、星纬、术数等书。工书、仿朱熹酷肖。善画,尤善画卉。
詹父春秋,周大夫。
詹雄唐末,福州(今属福建省)人,唐末诗人。
詹绍安清朝,光緒武進士,欽定第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欽點御前三等侍衛,乾清門上行走,賞戴花翎。
詹姓近代名人
詹天佑(1861.3.17-1919.4.24),字眷诚,西名天佑·杰姆,祖籍江西省婺源县人。清·咸丰十一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普通茶商家庭。是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从事铁路事业30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蒙(1892—1911),男,汉族。乳名炳昌,字仰高,浙江宣平县石浦村(今属武义)人,后随父居溪口。少时与王卓同学,喜闻洪杨故事就读新民塾,继入县立高等小学,转入浙江陆军小学。当时读书人对时政有所议论,常遭捕治。詹对王卓说:“小雅怨诽,不失人民忠厚处,如何反以获罪?”受同盟会会员王卓等人影响,加入同盟会外围组织襄义社。毕业回乡,与潘静观在湖山小学增设高小班,担任义务教员。继就读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蒙大喜过望,以为壮志可酬,立修家书告以许身革命大义。原拟谋划光复南京,闻武汉吃紧,即偕数同学同学季亮、陈人伟等奔赴武汉赴援投效,求见军***都督黎元洪,恳陈报国志向。黎元洪委其为军械科科员,拒绝受命,说:“之所以远道来奔,原欲效命疆场,此职殊非所愿。”【“我远道投奔而来,指望能为国效命。今既人临敌前,怎能置身于无为之地?”】后江浙同学续至,遂合编为南洋独立队,汉口之战,王卓等先殉国,汉口失守后改编成决胜团学生队,由詹蒙和陈方栋率领。11月18日,学生队奉命进防琴断口,掩护架桥。革命军刚渡过江,清兵蜂拥而至,蒙率众奋力反击,伤亡过重而后援不继,独自殿后掩护部队退守汉水南岸,断桥阻敌。23日,汉口清兵绕路至上游从蔡甸进犯汉阳,詹蒙领队前往阻击。闻三眼桥驻军通敌失守,遂与战友伏横堤后待敌,詹蒙看见敌人逼近,于是高呼杀敌,率先扑向敌阵。一弹击中左耳,季亮解腿缠为之裹伤,詹拒之,说:“我身手尚在,去一耳何妨!”血溅肩胛,仍跃身向敌猛扑,又一弹击中头颅,壮烈牺牲,年仅20岁。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在杭州孤山为其建烈士墓,优恤其亲属。
一、 詹zh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氏。”“虞”指虞舜,即“尧舜禹”之舜;“詹”,古地名。《姓氏词典》称:“詹墟即今江西乐安。”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
2、其注引《姓苑》云:“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则此当以封号为氏,系出姬姓。
3、又称:“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
4、郑樵则云:“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宋朝为著姓。望出渤海、河间。”亦以邑为氏。唐代有詹必胜;明代有詹希原;近代有詹天佑。
二、 詹
詹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
詹姓起源:
1、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因以为氏。
2、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因以为氏,见《姓苑》。
3、系自芈姓。楚詹尹之后。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名人:
詹父,周大夫。
郡望:河间、渤海。
龙山堂等。
一、 詹zh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武昌、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氏。”“虞”指虞舜,即“尧舜禹”之舜;“詹”,古地名。《姓氏词典》称:“詹墟即今江西乐安。”此以封地为氏,系出祁姓。
2、其注引《姓苑》云:“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则此当以封号为氏,系出姬姓。
3、又称:“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
4、郑樵则云:“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宋朝为著姓。望出渤海、河间。”亦以邑为氏。唐代有詹必胜;明代有詹希原;近代有詹天佑。
二、 詹
詹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多此姓,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
詹姓起源:
1、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因以为氏。
2、系自姬姓。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因以为氏,见《姓苑》。
3、系自芈姓。楚詹尹之后。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名人:
詹父,周大夫。
郡望:河间、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