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7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40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50 |
1995年 | 267 | 1987年 | 201 | 1982年 | 247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辜姓主要源自:子姓、妫姓。
辜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继续定居于江西南昌地区。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为得姓始祖。
辜姓起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
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从此传下一支辜氏家族。在辜敦源(陈敦源)的后裔子孙中,有清末民初拥有十三个博士头衔的著名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
辜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祀执疈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疈辜,简称执疈、或执辜,是西周初期就设有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动中对牺牲的处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辜”,在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的过程就称作“辜”,也就是“磔”;而“疈”,则是剖开牲畜身体的过程,与“副”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执疈辜实际上就是官家屠夫的官称,只不过执疈辜只负责宗室祭祀活动中的牲畜宰杀、处置,并按规定和要求将牲畜的各个部位予以剖解,安置在祭祀台上的指定位置。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披牲胷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
执疈辜这一官职多为其后裔子孙世袭,很早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且非常受社会上人们的尊畏,称执疈辜氏、执疈氏、执辜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执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林正(林达中)、陈敦源。
今湖北省的武汉市蔡甸区、黄石市、鄂州市、天门市、安陆市、咸宁市、崇阳市、通山县、大悟县、黄冈市、仙桃县、当阳市、潜江市、荆州市,广东省的深圳市坪山新区、汕尾市红海湾地区,汕尾市公平镇,普宁市大坝湖美村,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县、大方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广东省的雷州市、潮州市,四川省的仁寿县、乐山市,安徽省的广德县、蒙城县、全椒市,湖南省的浏阳市、津市、华容市,浙江省的金华市、乍浦县,江苏省的无锡市、涟水县,江西省的南昌市,山东省的安吉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宁德市、晋江市、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布。
据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村史记载,辜氏先租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从福建莆田迁徙入广东潮州。先居于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称辜厝村。后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孙今后发展,乃迁移至海阳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阳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迁徙人潮者。此系村中口碑相传,未见族谱记载,是否直接迁自莆田?值得商榷。
据福建辜氏谱及其它文章资料参考:
辜(林)正传至四世,有辜源、辜澜两兄弟,均为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兄弟皆曾赴福建为官,以闽中乃其祖籍,相约回闽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罗溪,辜澜居福建漳州磁窑乡。
辜源传子辜桓,逝世后葬于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个房系,统称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后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台湾。迁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孙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锡巷。其族谱记载:其后子孙向潮州、台湾彰化等地播迁。
宋朝时期,莆田并无辜氏迁入记载,也无辜姓聚居村落,至今仍人口数甚少。而福建泉州却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许多辜姓名人都是从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学的著名怪教授辜鸿铭、现在仍在台湾政坛和商界十分活跃的辜振甫、辜伟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基会主席,辜伟甫是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孙。所以,潮汕辜氏应该是迁自泉州而非迁自莆田。潮汕辜氏与台湾辜氏是同根同源,因为天下就只有这一支辜氏。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晋安郡:亦称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闽变事件”后成立兴泉省,设省***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五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惠安县:亦称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属惠安县。汉朝时期属会稽郡。唐朝时期属武荣州,唐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属晋江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首任知县崔知节。相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县治,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之坟于县东南的青山,螺山负邑,又城形如“螺狮吐肉”,故县城称螺城,简称“螺”。惠安置县时,设崇武、崇善、城山三个乡,下辖太康、守节、礼兴、民安、平康、归化、祥符、尊贤、崇德、民苏等十六个里,共六十六个铺。北宋庆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为十八个里,仍以三个乡管辖。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改为文质、行满、忠恕、信义四个乡,仍辖十八个里,其中文质乡四个里、行满乡五个里、忠恕乡四个里、信义乡五个里,下辖三十五都,合城区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连年,户口减耗,有些都随宜合并,缩减为三十个都(含在坊),下辖八十图,每图十甲。清朝初期“迁界”,濒海居民移入内地,东南地区的图、甲十减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里为铺,全县设六十八铺(其中县治内八铺)。民国初年,废“府”设“道”,惠安县隶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惠安县直隶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将福建划为四省,惠安县隶属“兴泉省”;同年“闽变”失败后,南安县仍直属福建省***,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民国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县解放,9月5日惠安县人民***成立,隶属于福建省人民***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属晋江区专员公署。1955年隶属晋江专区(1971年改称晋江地区,1985年“地改市”后改称泉州市)。1997年,惠安县辖十七镇两乡:螺城镇、崇武镇、东岭镇、东园镇、黄塘镇、净峰镇、螺阳镇、洛阳镇、山霞镇、涂寨镇、辋川镇、张坂镇、南埔镇、后龙镇、山腰镇、涂岭镇、埭港镇、百崎回族乡、小岞乡,县***驻螺城镇。2000年,惠安县析置泉港区(县级)。将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划归泉州市泉港区管辖。后撤销小岞乡,设立小岞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安县辖十五个镇、一个民族乡,即螺城、洛阳、崇武、东园、张坂、东岭、辋川、涂寨、螺阳、黄塘、山霞、净峰、东桥、紫山、小岞十五个镇和百崎回族乡,共有十一个社区,二百八十四个行政村。
彰化县:彰化县位于台湾省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浊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癸酉,公元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三十二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五千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及番仔园文化。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台湾省正式回归祖国,民国***接管台湾省,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寇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据时代的十一市改为九个省辖市、两个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西为彰西区西门口,南为大竹区快官,北为大竹区阿夷,彰化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大肚溪与大肚乡为界,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四区。市***设于彰化市彰南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5月,彰化区(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线西乡(时属台中县)分出伸港乡。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一市(四区)二十五乡镇,县***设于彰化市。1959年7月1日,新港乡更名为伸港乡。近年来,随着彰化县与南投县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岛内县、市的合并,南投县与彰化县之间日益推动两县市的合并。
晋安堂:以望立堂,亦称泉州堂,辜氏总堂号,即晋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称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开始以其四子分四个房系,以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以白礁为堂号,统称白礁辜。
一、 辜g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贵池,江西之金溪、峡江,贵州之江口,四川之南江、合江,云南之陇川,广东之澄海,台湾之台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其引《元和姓纂》云:“泉州晋安有此姓。”
二、 辜
辜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3%。尤以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
辜姓起源:
1、见《姓苑》。或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
2、据传南宋辛弃疾故后,子孙遭迫,第二子避入江西贵溪,遂在辛上加古为辜氏,今江西多辜氏,或为其后裔。
辜姓名人:
辜甫,宋时泉州人,嘉祐登科。
郡望:南昌。
辜姓古代名人
辜甫宋朝,(生卒年待考),福建泉州人。宋嘉佑年间登科进士。
辜朝荐明末清初(公元1598~1668年),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大寨人(今广东潮州金石辜厝村)。著名明朝、南明大臣。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授安徽柚城县知县,后任山东道御史、户科给事中、礼部给事中等职。,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辜朝荐因督饷有功,受明崇祯皇帝赐御宴七次。北京被清兵攻陷后,辜朝荐潜回故里。后闻郑成功在厦门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他前往投奔郑氏。,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渡台,命辜朝荐留守厦门。郑成功逝世后,他渡海到了台湾,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在台湾彰化病故,终年七十岁。辜朝荐是积极的反清复明份子,他辞却南明永历帝委以的御史高官,毅然投奔坚决反清的郑成功。郑成功率师出发渡海收复台湾,他被委以留守重任,可见郑氏对他是十分信任的。在郑成功逝世后,辜朝荐渡海来到台湾,在台湾居住多年。如今在台湾有一种说法,说辜朝荐在台湾彰化留有后代。
辜姓近代名人
辜鸿铭(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学“怪教授”。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晋安郡:亦称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闽变事件”后成立兴泉省,设省***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五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惠安县:亦称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属惠安县。汉朝时期属会稽郡。唐朝时期属武荣州,唐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属晋江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首任知县崔知节。相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县治,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之坟于县东南的青山,螺山负邑,又城形如“螺狮吐肉”,故县城称螺城,简称“螺”。惠安置县时,设崇武、崇善、城山三个乡,下辖太康、守节、礼兴、民安、平康、归化、祥符、尊贤、崇德、民苏等十六个里,共六十六个铺。北宋庆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为十八个里,仍以三个乡管辖。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改为文质、行满、忠恕、信义四个乡,仍辖十八个里,其中文质乡四个里、行满乡五个里、忠恕乡四个里、信义乡五个里,下辖三十五都,合城区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连年,户口减耗,有些都随宜合并,缩减为三十个都(含在坊),下辖八十图,每图十甲。清朝初期“迁界”,濒海居民移入内地,东南地区的图、甲十减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里为铺,全县设六十八铺(其中县治内八铺)。民国初年,废“府”设“道”,惠安县隶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惠安县直隶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将福建划为四省,惠安县隶属“兴泉省”;同年“闽变”失败后,南安县仍直属福建省***,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民国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县解放,9月5日惠安县人民***成立,隶属于福建省人民***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属晋江区专员公署。1955年隶属晋江专区(1971年改称晋江地区,1985年“地改市”后改称泉州市)。1997年,惠安县辖十七镇两乡:螺城镇、崇武镇、东岭镇、东园镇、黄塘镇、净峰镇、螺阳镇、洛阳镇、山霞镇、涂寨镇、辋川镇、张坂镇、南埔镇、后龙镇、山腰镇、涂岭镇、埭港镇、百崎回族乡、小岞乡,县***驻螺城镇。2000年,惠安县析置泉港区(县级)。将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划归泉州市泉港区管辖。后撤销小岞乡,设立小岞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安县辖十五个镇、一个民族乡,即螺城、洛阳、崇武、东园、张坂、东岭、辋川、涂寨、螺阳、黄塘、山霞、净峰、东桥、紫山、小岞十五个镇和百崎回族乡,共有十一个社区,二百八十四个行政村。
彰化县:彰化县位于台湾省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浊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癸酉,公元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三十二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五千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及番仔园文化。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台湾省正式回归祖国,民国***接管台湾省,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寇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据时代的十一市改为九个省辖市、两个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西为彰西区西门口,南为大竹区快官,北为大竹区阿夷,彰化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大肚溪与大肚乡为界,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四区。市***设于彰化市彰南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5月,彰化区(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线西乡(时属台中县)分出伸港乡。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一市(四区)二十五乡镇,县***设于彰化市。1959年7月1日,新港乡更名为伸港乡。近年来,随着彰化县与南投县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岛内县、市的合并,南投县与彰化县之间日益推动两县市的合并。
晋安堂:以望立堂,亦称泉州堂,辜氏总堂号,即晋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称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开始以其四子分四个房系,以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以白礁为堂号,统称白礁辜。
一、 辜g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贵池,江西之金溪、峡江,贵州之江口,四川之南江、合江,云南之陇川,广东之澄海,台湾之台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其引《元和姓纂》云:“泉州晋安有此姓。”
二、 辜
辜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3%。尤以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
辜姓起源:
1、见《姓苑》。或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
2、据传南宋辛弃疾故后,子孙遭迫,第二子避入江西贵溪,遂在辛上加古为辜氏,今江西多辜氏,或为其后裔。
辜姓名人:
辜甫,宋时泉州人,嘉祐登科。
郡望:南昌。
一、 辜g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贵池,江西之金溪、峡江,贵州之江口,四川之南江、合江,云南之陇川,广东之澄海,台湾之台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其引《元和姓纂》云:“泉州晋安有此姓。”
二、 辜
辜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3%。尤以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
辜姓起源:
1、见《姓苑》。或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
2、据传南宋辛弃疾故后,子孙遭迫,第二子避入江西贵溪,遂在辛上加古为辜氏,今江西多辜氏,或为其后裔。
辜姓名人:
辜甫,宋时泉州人,嘉祐登科。
郡望:南昌。
晋安堂:以望立堂,亦称泉州堂,辜氏总堂号,即晋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称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开始以其四子分四个房系,以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以白礁为堂号,统称白礁辜。
一、 辜g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贵池,江西之金溪、峡江,贵州之江口,四川之南江、合江,云南之陇川,广东之澄海,台湾之台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其引《元和姓纂》云:“泉州晋安有此姓。”
二、 辜
辜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3%。尤以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
辜姓起源:
1、见《姓苑》。或其先因被辜自悔,以辜为氏,如救氏、赦氏、谴氏之类。
2、据传南宋辛弃疾故后,子孙遭迫,第二子避入江西贵溪,遂在辛上加古为辜氏,今江西多辜氏,或为其后裔。
辜姓名人:
辜甫,宋时泉州人,嘉祐登科。
郡望:南昌。